“清姐,我们这次是6个人,周五下午到。”
“好嘞,晚饭准备你爱吃的浆水面和排骨。”
“太好了,这口我想念好久了。”
清姐名叫彭霞清,今年63岁的她是皋兰县什川镇上车村人。从去年开始,她把自家的小院简单改造后,开始做起了“村房短住”的小生意。渐渐地,她的小院积累了不少人气,回头客也越来越多。
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,“村房短住”这种创新性的经营模式正在被推广开来。这种模式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民房资源,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乡村体验,更成为带动本地产业发展和村民就地就业的新途径。
盘活农村闲置民房资源
盛夏时节,一场雨让燥热的天气开启“清凉模式”。记者步入上车村,平坦整洁的村道两旁是百年古梨树,兰派民居被雨水洗刷一新。漫步其中,身心愉悦。
清姐的小院位于陶园街,梨花溪串联起许多如她家一样的兰派民居。小院的围墙外爬满了绿叶,叶子中间还藏着几个葫芦。
展开剩余84%见到清姐时,她正在小院里打扫被雨打落的树叶。在她的精心打理下,小院精致有序、干净整洁。见有人来,清姐笑呵呵地迎了上来说:“我这个院子有三层,对面那个院子有两层,这边主要是给客人们住,我自己住在对面,方便给客人做饭。”
掀开门帘进入一楼客厅,木质的地板和家具一尘不染。桌上整齐摆放着纸巾和遥控器,旁边的角几上摆放着什川镇的农特产品。客厅东面是餐厅和厨房,客人多的时候,清姐会用这间厨房为客人们做饭。
“我家的这个小院能容纳10个人同时居住,楼上楼下都有独立的卫生间,每人每天收费128元,包含三顿农家饭。我的手艺还可以,客人们评价都很不错。”清姐最拿手的是浆水面排骨,有的客人在预订房间时就点名要吃这一口。
清姐不光把自己家的民房改造一番做“村房短住”生意,还把周围亲戚的闲置民房纳入自己的“小院地图”。如今,清姐管理着5个农家小院和一处梨园,不管是一日游的游客还是短住游客,都能在清姐家体验到田园生活。
乡村游的另一种打开方式
据上车村党总支书记魏孔峰介绍,以梨花溪为核心的上车村内,民居、梨园、灌渠自然错落、布局天成,加之农家乐、民宿等疏密交织,使得全村环境更加宜居、产业更加丰富。近年来,上车村先后荣获国家森林村、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、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、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等荣誉。目前,全村清洁能源取暖设备安装覆盖率达到90%以上,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92%以上,村庄绿化率达到95%以上,污水收集处理实现全覆盖,生活垃圾转运率达到90%以上,这为发展“村房短住”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说到做“村房短住”的初衷,清姐坦言,最开始没有人尝试,但想着自己家的房子,闲着也是闲着,试一试又何妨?于是,她拍了房子的短视频并发布在网络上,没想到竟然收获了很多人的点赞和喜欢,还有人私信她问怎么预订,这给了清姐很大的鼓舞。
“我们什川有世界第一古梨园,生态环境好,气候条件优越,这几年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每年的梨花节前后,梨园游人如织,但大多数都是一日游,如何把人留住这是个问题,通过尝试‘村房短住’这种模式,我们把来到梨园的人留在了这里,深度体验了梨园的朝朝暮暮和一年四季。”魏孔峰说。
清姐坦言,做“村房短住”之前,梨园的旅游淡旺季很分明,秋冬季节更是没什么游客。但做了“村房短住”后她发现,游客不是不愿意来,而是没地方住。“现在很多人向往田园生活,民居就是村民自己的房子,没有商业化的装修,来这里就是体验我们本地人的日常生活,吃农家饭,住农家院,深度体验什川人的一天。”清姐说道。
“我们四个人已经在这住了三天了,梨园空气可真好,每天都睡得很香,起来后清姐给我们做的早餐也很丰盛,住在这里避暑很惬意。”家住兰州市区的钱女士退休后常常来清姐家小院短住,久而久之,身边的朋友也都喜欢上了这样的农家生活。
“心留下 品带走”激活致富密码
经过一年多的摸索,清姐的小院如今一年四季都有人来短住,清姐也渐渐在忙碌中总结了一些“村房短住”的经验,逢人问起,她都会把这些经验倾囊相授。
村民陈连娣在清姐家取了几次经后,也改造了自家的两层小楼,开始做“村房短住”。和清姐家小院不同的是,她把自家的七亩果园菜地也打造成了一处体验区域,客人可以亲手采摘果蔬,还能自己动手做顿农家饭。
“我觉得‘村房短住’这种模式非常适合我,我是土生土长的什川人,如今上了岁数也想给自己找一份保障。自己家的院子打理干净让游客们短住几天,做饭时添几双筷子,不费什么大力便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。”陈连娣说。
一年前,陈连娣当了奶奶,照顾孙女是她眼下最重要的事情。“村房短住”让她既能照顾孩子又能赚钱,这让她对这种模式更加认可。“‘村房短住’这种模式不需要太大投入,只需要把卫生搞好,饭菜都是地里的应季蔬菜,有什么就做什么。到了农忙时,我就暂停接待短住客人,这种灵活的经营方式也不至于打乱我的生活节奏。”陈连娣介绍道。
一年多的尝试让彭霞清和陈连娣意识到,“村房短住”正在成为撬动整村经济的支点。不光要让游客留下来,还要通过短住让游客了解本地特色。
近年来,上车村鼓励农户自建小型冷库13000余立方米,进一步延长了林果储存和售卖周期,并争取中央奖补资金1000万元,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,先后开发了软儿梨三炮台、软儿梨汁、冬果梨膏、热冬果等高附加值产品。“什川是有名的瓜果之乡,游客来了就想尝一口本地特色,随着生产链的延伸,‘村房短住’模式的成功探索让游客们不光能在本地尝鲜,还能让他们带走正宗的‘皋兰味道’。”魏孔峰说,“‘村房短住’有望成为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路径。”
记者手记
在皋兰县什川镇的梨园巷陌里,“清姐们”利用自家民房做起的“村房短住”营生,正悄然改写着乡村文旅的叙事方式。当城市游客带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推开那扇农家院门时,不仅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,更让文旅体验从“走马观花”沉淀为“沉浸式体验”。
对于什川镇各村来说,人均耕地不足是“硬伤”,发展文旅产业又面临着“游客来了留不住,住下了消费少”的困境,而民房的盘活恰好可以双管齐下,形成游客得体验、村民得实惠、乡村得活力的良性循环。
从“清姐们”的尝试中不难看出,乡村文旅的破局点往往藏在“接地气”的创新里。无需大拆大建的投入,只需激活村民的内生动力,让乡村的每一栋老屋、每一寸土地都成为文旅资源,使乡村文旅从“景区单点”转向“全域沉浸”,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,乡村振兴的画卷便会在更多细节处焕发光彩。
发布于:甘肃省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